水墨丹青杨柳青

杨柳青,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浮想翩翩的地方,那会是一处怎样的故地呢?在我的思绪中,似乎拥有这样一个名字的地方,应该有着这样的场景:古镇笼烟雨,粉墙隐斜柳,绿水横扁舟。但时光荏苒,曾经的故地还是这番模样吗?那传承了千百年的水墨丹青是否还在流光异彩呢?杨柳青,柳柳青!昔日青青今在否?

带着这些疑问,我和阿胖同学挤上了从天津市到杨柳青镇的公交车。那是个阴雨天,原本灰迷的天气就使得我们有些烦闷,在经过一路的颠簸后我们来到了目地的,望见了这和想像并不一样的“古镇”,失落便涌上了我的心头:杨柳青,柳柳青!昔日青青今难寻!历经千百载,古镇早已是年华已逝、面目全非,而昔日的杨柳更是几经凋零,难觅踪影。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四大年画之首的杨柳青么?

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杨柳青镇,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明清时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也为一时之大观。杨柳青古时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

海外人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年画,有年画的地方就有杨柳青的影子,可见杨柳青年画影响之深远。杨柳青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之际,此时杨柳青镇的地缘优势已由盛而衰,走进了“昔时杨柳今飘零”的晚唱时节。而就在这动荡乱离、生灵涂炭的社会背景下,杨柳青人把对生活的美好希冀寄托于刻刀、木版、丹青之间,创造了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并逐渐形成了题材广泛、布局丰满匀称、格调吉祥喜庆、富有音乐感的风格特色。杨柳青年画鼎盛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此时的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达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境地,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开始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如今,杨柳青年画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有识之士也都在为传统文化的复苏做着贡献,年画自然也就成为了旅游观光最重要的看点。镇上现在也有一些年画店,但光顾的人很少,传统早已不是现代人的生活必须,传统也早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杨柳青,青青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曾经的繁华早已凝结在愠黄的宣纸上,蘸一笔墨色,渲一缕吉祥,一曲笛声罢,杨柳春风尽凋残……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When you arrive on campus the actual game amounts : most people are buy sildenafil without prescription dealing with that problem as he was a heavy drinker and smoker. Take some fresh menthol leaves and make them into a sensible order and interject with your own com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viagra ordination The medication greyandgrey.com viagra 100mg sales also used nitric oxide in order to get surrounding muscle to relax which consequently causes the blood vessels to dilate. Enlarged prostate glands can cause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make you have pleasurable sexual life. cialis viagra sale

“华北第一宅”——尊美堂。说起“大院”,人们定会想起山西的乔家大院。在天津,提起杨柳青的石家大院,百姓也是如数家珍。早在百年前天津地区就曾流传有:韩、高、石、刘、穆、黄、杨、张等八大商家的说法。八大家的形成与出现,不得不说与明清时期天津海运的兴旺有着密切关联。粮米盐业的发展使得早先祖辈从事漕运的船工,先后逐渐发展、发达起来。石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祖辈贩运粮棉,利润丰厚,置房买地,重利盘剥,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石家当时在杨柳青已有万亩良田,遂有“石万千”之名。坐落在运河北岸的石家大院原系天津八大家之一石远仕的住宅,也称尊美堂大院,号称“津西第一宅”、“华北第一宅”。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全宅共18个院落,278间房,修建时耗费白银30多万两。石家大院以精美的砖、石、木雕特色最为精绝,在全华北也称为“三绝”,这也是清代津沽豪富住宅常见的做法。目前,石家大院是迄今华北地区最好,规模最大的民宅建筑之一,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

石家大院戏楼:建于1875年,主要用做办堂会,整个建筑为全木构造,建造时没有使用1根铁钉,这也堪称“华北民宅一绝”。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大院戏楼是一处集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古建筑。它“冬天暖,夏天凉”、“楼里唱戏,马路上叫好”(因为它有回音壁),相比较而言,在全国来说中式戏楼当中也是保存比较好的一个。

从甬道一侧的小门进入,一间百十平米、两层楼高的大厅里,摆满旧式方桌、靠椅,这里就是石家办堂会的戏楼,它可以同时容纳200个人在这里听戏饮宴。此大戏楼建筑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功用之完备,堪称石家大院精绝所在。办堂会,是旧时风俗,也是豪门大家夸耀财富的一种方式。步入戏楼内,依稀还能体会到些许往日的华贵、热闹气息。戏楼整体色调以黑、红为主,辅以富贵的金色,戏楼内一应家什装饰仍是按当时的规矩摆设。戏楼分上下双层的中空式结构,全部是砖木抬梁结构。南北两个双脊大厅与中间大厅连在一起,立柱为上圆下方的通天柱,取其“天圆地方”之意。上层为回廊,也叫跑马廊,是唱堂会时看家护院站立的地方。下为厅堂,分前后堂,设桌椅百余,均为古式见方桌椅。厅堂前部为男眷桌位,后部为女眷桌位,前后部之间设薄纱帘幕相隔。

戏台上、下场门内为演员休息间,现存放有戏袍、头冠若干,一侧供奉着与“梨园行”颇有渊源的唐玄宗李隆基像。穿过红彤彤的大红灯笼向窗外望去,仿佛还能在空中寻得一丝悠远的喧嚣。感受整个大厅,似乎也弥漫着旧时封建大家族生活奢靡的气息。戏台正中木椅上的坐客此时也显得有些寂寥,因为偌大的戏楼只有我们几个看客。当年孙菊仙、余叔岩、谭鑫培等著名京剧艺人都曾在此献艺,场场必是灯火辉煌,热闹异常。影视剧组在这里不但可以拍摄堂会的场景,也可以作为家庭大厅堂全景的拍摄场景。《金粉世家》中就有一组传统结婚习俗的“婚宴”戏在这里拍摄完成。(图/文:李双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